12月4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截至目前,我國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位居世界第一。2023年,教育部發布將非遺人才培養擺在國策重要位置。“非遺進校園”成了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
通過設計,將非遺藝術空間構建一個集展示、體驗、學習于一體的多功能空間,采取多元化的展示與體驗環節,力求“動靜結合、技術先進、體驗豐富、活態呈現”,生動再現神奇多彩又淳樸入世的非遺文化景觀。
非遺實踐工坊,旨在為學生提供一個動手實踐的平臺,讓他們能夠親身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過程。讓學生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和學習傳統技藝,激發他們對非遺文化的興趣和熱愛。注重教育與體驗相結合,不僅讓師生在欣賞中學習,更在實踐中傳承。
非遺文化特色課程體系,充分考慮本土適用性、素材豐富性、學生的喜好與接受水平、項目與文化的內涵等因素,面向學生的真實生活環境,增強學習空間的學習趣味,打破學科界限,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非遺、傳承非遺。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進行總體安排和部署,從宏觀層面持續強化對文化數字化轉型的頂層設計。數字化是保存非遺項目的重要手段,利用數字媒介的交互性、便捷性、沉浸性等特點,可以為非遺信息的表達提供更多選擇使其展示方式更加多元化,傳播的內容更具吸引力。
“非遺進校園”,讓面向未來的學校場景,發揮出最大的學習力和審美力,把學習的動力植入學生的感官,激發他們的學習愿望和探索動力,提高審美修養,豐富精神世界,培養創新意識,讓非遺文化后繼有人。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后臺刪除)
撰寫:王祖鵬
排版:王祖鵬
審核:張學鋒